看到一条微博说学会烧饭,不管在哪都能定居。
我是真的不行,因为我爱吃的东西,不是不会烧,是国外买不到。
在我人生的前21年,我们家最常见的晚饭是:一条红烧或者炖汤的鲫鱼,一个清炒时蔬,再炒个别的什么。
排骨炖汤也做,但红烧肉啊红烧排骨啊就很少,几乎不会买生牛肉回来做,想吃牛肉就买卤菜店的切片牛肉。我很爱吃夫妻肺片,爱吃牛杂,尤其是肝。鸡肝鸭肝鹅肝猪肝都🉑️。
鸡算是全球统一的方便快捷的食物,我们家只炖汤。到了国外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烧鸡肉的快捷——相比其他肉类,鸡肉不需要长时间炖煮就能软烂,且时间火候不用那么精细就能好吃。
虾蟹也是家里的常驻菜,不要跟我说国外也有虾——谁在国内吃冷冻虾仁啊!去菜市场挑两斤活虾,再问老板要一把葱,回家用葱姜料酒把虾煮熟,捞出后加生抽蒸鱼豉油,淋上热油。小时候爱吃基围虾,后来才明白河虾的好吃之处(罗氏虾)。没有哪个秋天不吃大闸蟹,除了蒸,面拖蟹应该很多家庭都爱吃。
小时候和妈妈在一个学校,下了班她骑着电动车带我去菜场买菜再回家,习惯了天天吃新鲜菜叶的日子,怎么能接受最近的中超在5英里开外。况且那也不是菜场,那是超市。
其实厨艺再怎么精湛,有些味道也复刻不出来。
回忆的时候只是想吃小学门口那一家馄饨,家后门的面,沙洲东路上的烤鸭,老街后头的五花肉。
坐高铁就能去的城市,哦吼的椒麻鸡,火锅串串,想念和师姐一起吃的付小姐,还想再去一次常州,吃鱼头,还有从我小学四年级就想吃,但现在还没吃上的扎肝。
有时感觉食物真的承载了很多很多,前两天和新认识的美国同学说,KFC和麦当劳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菜单,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和她们翻译“吮指原味鸡”“嫩牛五分”。这就让我想到高一住宿的时候,周末求妈妈带我去KFC买一块吮指原味鸡,咬第一口的时候眼泪都快下来了。
大概疯狂星期四文学也成了新时代年轻人乡愁的一部分,海底捞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的怀念对象。
关注的烹饪up主反其道而行之分享了如何做豪客来的廉价牛排,记忆中我小时候最爱的是购物公园的斗牛士,点一块牛排,可以无限吃焦糖布丁。
明明面包是跟国外学的,怎么到了国外,面包也变得不好吃了。以前散步去玉兰路上转转就有三四家面包店,最喜欢的还是沙洲东路上的马可波罗。没那么甜的蛋糕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,好久没见着香芋酥了,好久没吃麻薯,肉松小贝。
很多时候都没那么想家,但我很想回张家港,大概还是想家的罢。